金相分析仪的历史与发展
俄国学者安诺索夫第一个用生物显微镜斜照明方式研究钢的组织(1831年)从而诞生了金相学研究方法,经过英国冶金学者Sorby的大量开拓性工作而奠定了基础。金相学的建立,对揭示合金内部组织奥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RobertAustin等人将相律应用于冶金研究,建立了相图,结合金相组织的研究使人们对于金属材料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确立了合金的成分与金相组织、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金相学家Berha等人发明了彩色金相技术,它将颜色光学、干涉膜金相学、电化学及各种彩色显示方法和彩色摄影技术融为一体,从而为光学金相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有着许多黑白金相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了获得更高的分辨率以观察更细微的内部结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制成功。1940年Mehl用复型方法研究了金属更细微的组织,使鉴别达到数十纳米。60年代开展的薄膜电镜研究,证实了晶体中位错的存在并直接观察到了位错的移动,使人们对于材料的强度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60年代后期,扫描电子显微镜应运而生,它具有良好的垂直鉴别率,是断口观察的理想设备,扫描电镜的推出,使电子断口学得以发展完善。观察手段的改进使金相学起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金相学,它是由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将计机应用于图像处理,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定量分析正逐渐成为人们分析研究各种材料,建立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各种性能间定量关系,研究材料组织转变动力学等的有效工具。南京华欣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HX-JX2金相分析仪(系统),利用 SRMAS软件提供的分析结果,对金属或其它材料的基体组织、杂质含量、组织成分等进行、客观地分析,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使企业质量控制更具科学依据,避免用户因产品质量问题或生产厂家因质量纠纷、用户索赔而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对外形象。是企业从事科技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监控的有效工具。